罗洛·梅



发布日期:2017-12-25

\罗洛·梅(Rollo May1909.04.211994.10.22),美国心理学家,是以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是存在心理治疗的代表之一。他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埃达(Ada),病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蒂伯龙(Tiburon)。

主要贡献

1930年获得奥柏林学院文学学士学位,1938年获得纽约联合神学院神学学士学位,194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怀特研究院和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长期工作。获得过美国心理学会的临床心理学科学和职业杰出贡献奖和美国心理学基金会的心理学终身成就奖章等奖励。

在心理学史上,梅是介于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之间的桥梁人物。在他 1958 年出版的《存在: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的新面向》一书中,首次将德国哲学家 M.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介绍到美国,从此一方面建立了他的存在心理治疗体系,另一方面为以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奠立了基础。梅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在于他所提倡的以下两个观念:

1.自由意志的人性本质观 对人性本质的看法,梅与其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一样,强调自由意志,反对决定论。梅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长成一个人的先天潜能,每个人都会努力以赴地将其天赋潜能表露出来,以期臻于自我实现。不过,人和其他生物不同,其他生物是靠自然条件成长的,人却是靠自己的选择才能成其为人。一粒橡树种子内蕴藏了将来长成一棵大橡树的潜能,一旦落地生根,只要生长环境适当,它就自然会长成一棵橡树。人的成长却非如此,人之所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靠自然条件,而是靠自己的选择。惟其如此,在人的世界中即使环境相似,而各人的成长却仍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梅认为,人性本质虽如此,但在现实中个人的选择却未必适当,选择之后也未必如意。因此人在生长历程中难免因选择失当而感到痛苦。存在心理治疗的目的,即旨在协助当事人了解自己,重新选择。

2.自由与焦虑1950年,以其博士论文为基础,他出版了第一部心理学专著《焦虑的意义》。该书首度有系统地提出一般性焦虑(general anxiety)的概念,意在使焦虑一词跨越心理病理专有名词的局限,而将之引入一般心理现象的范畴,以描绘现代科技发展对人类整体生活处境的彻底改变,如何导致现代人所共有的心理情绪问题。梅观察到现代人内在空虚感的关键,乃是因为爱与意志的旧有伦理力量已然遭到严重挫伤。在梅的心理学思想中,焦虑与自由是两个核心概念。他认为在现实中个人根据自己的条件做自由选择,个人的潜力才会获得充分发展,亦即谓自由选择是个体自我实现的先决条件。此一理念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领导人马斯洛和罗杰斯的思想是一致的

在心理治疗方面,梅将自由和焦虑连在一起解释。他认为自由是人性的重要本质,惟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自由选择时,选择的后果往往非但未必使人心安,反而使人感到焦虑。原因 是:

选择之后将带来不确定后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因此面对选择情境时,个人就可能在心理上产生既想求成又想避败的困境。

选择既由自己决定,选择的结果,亦必由个人承担,因而产生心理压力。由此观之,在现实人生中,焦虑是无可避免的。如何面对焦虑是人生必须学习的课题。

梅将因自由选择带来的焦虑分为两种,一是健康的焦虑,另一是神经质焦虑。所谓健康的焦虑(healthy anxiety),是指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所选择时(如升学、就业、转业、婚姻、投资等),如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选择不确定后果带来的焦虑,并心甘情愿地承担起自己选择后的责任,即使选择结果未必尽如人意,但至少克服了焦虑的威胁,使危机化为转机。所谓神经质焦虑(neurotic anxiety),是指个人在现实生活面临选择情境时,因过分恐惧选择后会带来失败的结果而犹豫不决,不是冀求别人支持,就是畏惧退缩或但求安于现状,不敢遽下决定。一旦因放弃选择而丧失成功机会,却又悔恨交加倍感痛苦。如此,焦虑不但未能免除,而且愈积愈多,最后难免因无法承担过重的心理压力而导致精神疾病。梅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正是帮助那些因患得患失而不敢选择以致陷入神经质焦虑的人,使他领悟到自由选择和勇于负责两者间的必然关系,以期其面对现实人生去实现自己。

个人著作:

《焦虑的意义》,1950

《存在: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的新面向》,1958

《存在主义心理学》:梅指出,及时个人对死亡无可选择,但如何面对死亡的态度,仍有选择的余地,1961

《咨询的艺术:如何给予和获得心理健康》

《人的自我寻求》

《爱与意志》

《权力与无知:寻求暴力的根源》

《创造的勇气》

《自由与命运》

《存在之发现》

《祈望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