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特海默 发布日期:2017-12-25
韦特海默 (M .Max Wertheimer ,1880年4月15日—1943年10月12日)德国心理学家,完形心理学派创始人、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早期学习法律和哲学,后转学心理学。1904年在德国维尔茨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12年与W.克勒及K.科夫卡在法兰克福共同研究似动现象。在这个研究的基础上,他们建立了格式塔心理学。1916~1929年间,他任职于弗里德里希-威尔海姆大学。此后又回到法兰克福。由于对希特勒的不满,他于1933年离开德国,受聘为美国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 主要贡献: 韦特海默在心理学最有影响的是他在似动现象方面的研究和创造性思维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在似动现象的研究方面,韦特海默认为似动现象是一个格式塔,是一种突出的现象,格式塔的性质不存在于部分之中,而附于整个心理物理的情境中。因此,对部分进行分析无法解释整体的性质。似动现象的关键在于两个刺激在时间上发生了一种动的交互作用。从这种现象出发,韦特海默进而认为在一切心理现象中整体都不可分析为元素,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的总和,整体先于部分且大于部分之和,并决定着各部分的性质。 在创造性思维方面的研究,韦特海默对创造性思维的两种传统看法做了评析。他认为,传统的逻辑观点虽有很大优点,如逻辑严密、重视规则、强调证明等,但不能说准确的完成逻辑运算就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联想学说中无法区分有意义的思维和无意义的组合,创造变成了只靠回忆、靠过去操练过的机械重复靠一系列盲目尝试中唇机遇的发现。 韦特海默提出了三条科学创造的方法论原则,包括:(1)逻辑-非逻辑互补原则;(2)结构-整体原则;(3)和谐-简单性原则 他一生著述不多,但是对格式塔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格式塔心理学这一术语是他首创的。他主张从直观上把握心理现象,并把整体结构的动态属性看作是心理现象的本质,认为应从整体到部分“自上而下”地理解心理现象。他还试图以动态交互作用解释神经活动和知觉间的关系。他总结出了有关知觉的一系列规律。1933年以后,他对思维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反对把联想主义和机械识记作为思维过程的基础,特别强调思维和理解来自对结构的重组或创新。 个人著作: 他著作以论文为主,《运动视觉的实验研究》(1912)提出了他的格式塔心里学思想 《似动现象实验研究》(Experimental studies of apparent movement) (1912) 《创造性思维》(Productive Thinking)(1945) 《格式塔心理学源考》 《对抗:心理学与当今的问题》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