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安·罗特



发布日期:2017-12-25

朱利安·罗特(Julian Bernard Rotter 1916- )美国心理学家,对心理学中的两大传统――强化理论场理论作了整合,发展了社会学习理论1950年他完成了语句填补测验,把投射技术予以数量化,用于诊断个体适应不良的程度。198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主要贡献:

朱利安﹒罗特在临床心理、学习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均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很高的造诣,他提出行为预测理论和控制点理论。

一、行为预测理论

罗特关注一个有着自己的行为经验的人在面临一种特殊的社会情境时,将会如何进行行为选择,即如何决定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

罗特认为,一种行为被选择的可能性,取决于行为者认为它所能够带来的回报(强化)的多少,以及他认为他实施该行为能带来该回报的可能性(即有多大的成功率)。

1)行为潜势(BPbehavior potential

在某一特定的情形下潜势高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更大,反之则更小。同一种行为,在不同的情境下,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目标而言,其潜势是不一样的。

2)预期(Eexpectancy

预期指是一个人在主观上认为自己会成功的可能性,而不是他的真实的成功可能性。

3)强化的效价 (RV, reinforcement value)

相应的,同一样物品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其强化的效价可能很不一样。另外,一种物品的强化效价总是在同等情境条件下相对于其它物品而言的,没有什么东西具有绝对的效价。物品或活动的强化的效价可能由对它所能够带来的其它强化效价的预期来决定。

4)心理情境

要比较准确地预测一个人的行为的话,仅仅知道行为在一般情况下相对稳定的表现方式是不够的,还必须详细在考察当事人所处的具体的心理情境中的各个因素。

二、控制点理论

  罗特认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基于人们各自面临许多问题情境时的独特的经验,个体会发展出如何对情境作出最佳的建构的类化的预期或态度,叫做问题解决的类化的预期。罗特把内––外控制的类化预期叫做控制点,内外控是一种对强化的本质进行解释时形成的一种类化的预期。内控的人对将强化的本质解释为内在的个人可以控制的因素,而外控的人则解释为外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

三、适应不良与行为改变

  罗特与许多临床心理学家一样,相信一些基本的心理需要的满足与否对人格的健康发展和适应性行为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他认为儿童很小就形成了对爱、关注、保护和认可的心理需求。还认为人类有六种广泛的心理需求:认可––地位、支配、独立、保护、爱与情感、身体舒适。

  罗特认为行为适应不良可能有一些典型的原因或类型。它们是: 1、低预期––高效价。2、冲突。3、缺乏能力。4、不适当的最低目标水平。5、无法区辨等。

个人著作:

《社会学习和临床心理学》1954

《人格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应用》1972

《人格》1975

《社会学习理论的发展和应用》1982